首頁 精選文章 2019年電商增長的底層邏...

2019年電商增長的底層邏輯

1280
0

2019年電商增長的底層邏輯

2019年是消費主義狂歡的一年電商崛起,下沈市場如火如荼,直播帶貨叫好又叫座。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體驗,電商玩法變了。台灣電商增長背後的三大底層邏輯,值得深度解讀。

一、下沈市場的底層邏輯

下沈市場並不新鮮,這麽大一塊增量市場,早有巨頭提前進場。

第一,缺少用戶洞察。缺少對下沈市場居民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的深刻洞察,沒有針對性選品,沒有為他們量身打造小鎮品牌。

第二,沒有營運優勢。由於物流成本高,沒有行業經驗等原因,在農產品、水果等領域,沒有讓老百姓見到真正的實惠。

第三,教育成本太高。很難把尚未形成智能手機使用習慣的下沈市場居民,一步到位轉化成各平台的日活用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真正意義上直達下沈市場用戶心智的工具,是巨頭出師不利的根本原因。

下沈市場的底層邏輯是:

人都有購物需求,他們已經上網,但是不用一般購物網站購物,那他們在什麽地方購物?還是根本就沒有適合他們的網上產品?沒有符合他們的上網習慣的網絡平臺?

二、直播帶貨的底層邏輯

第一批直播網站沒有成為直播帶貨的主力,沒有享受到電商紅利。

主要原因是:

第一,走明星路線,高開高打,營運成本高。

第二,內容以娛樂為主,盈利模式以打賞為主,抗風險能力弱。

第三,在線直播用戶時長進入下降通道,短直播用戶時長進入上升通道,此消彼漲。

下沈市場的短直播用戶時長增速名列第一,從而根本上改變了移動網路的流量格局。

根據FlipWeb大數據中心對“台灣人均日使用時長”的統計分析:

社群媒體占 69.4分鐘;

短直播 50.9分鐘;

新聞資訊 33.6分鐘;

社群媒體、短直播和新聞資訊分列前三位,電商只占13.7分鐘。

短直播帶貨的底層邏輯是:

大眾對高價低頻高欲望的消費品,往往直接去相應電商網站(購物場景下)購買;對低價高頻低欲望的消費品,往往在內容消費時(非購物場景下),就能觸發購買決策。相比明星帶貨,草根買手有銷售導購的實戰經驗,更容易引導用戶決策。

四、2019電商的5種類型和5大趨勢台灣電商已經分化成5大類:

產品型電商;

服務型電商

買手型電商;

社群型電商;

內容型電商。

產品型電商和服務型電商的頭部效應非常明顯,流量被壟斷了。

買手型電商、社群電商、內容型電商目前只有三強,內容型電商機會相對最大,社交型電商機會相對最小。

我們也註意到電商正在呈現出5大發展趨勢:

第一,在經營戰略上,從經營產品到經營用戶,實現了雙向經營(比如私域流量);

第二,在用戶觸點上,從靜態滯後的市場份額,轉向了動態前置的場景份額(比如全域觸點行銷);

第三,在銷售轉化上,從銷售場景轉化率,擴大到生活場景的銷售轉化率(比如短直播帶貨);

第四,在消費決策上,從高欲望消費,轉向了以內容消費、服務消費為決策引導的低欲望消費;

第五,在商業業態上,從垂直電商平臺,轉向垂直電商品牌。

整體上講,2019年台灣電商是精細化營運、數位化營運的一年,移動用戶流量紅利進入尾聲,短直播在分流用戶注意力,一般購物網站直播在沈澱用戶關系鏈,本地生活服務在侵蝕代買代購,這些都是影響未來的巨大變量。

對電商巨頭而言,圍繞著消費分層、場景份額、注意力爭奪、支付意願拉升等,將是長期而艱巨的鬥爭。

留下一個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