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SaaS模式可以變成當今主流 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什麽是SaaS模式?SaaS模式到底有什麽優勢?傳統模式向SaaS模式蛻變,又將面臨什麽樣的挑戰和問題?為什麽會有我們今天要聊的SaaS模式?
一定是之前的傳統模式出現了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我們需要解決這些問題。SaaS模式應運而生!那什麽是SaaS?從概念上來講就是“Software-as-a-Service”,軟體即服務!
這個時候更多的創業者和投資者把關注目標轉移到了2B市場,尋找網路與傳統行業的深度結合。在這之前傳統行業已經有了很多為了解決特定行業,或者企業的特定問題而針對性開發的“專業型”軟體。隨著雲端服務技術的成熟,SaaS模式在產品行銷、使用和維護上的優越性,過去的軟體服務方式就成為了我們剛才所說的傳統模式。
傳統模式和SaaS模式有著怎樣的區別?
傳統模式是:企業先提需求->軟體開發商按需適配->服務人員上門部署->調試安裝->長期維護。
以上的流程項目工程越大,完成周期越長,而且就算部署完成,後續的調試、維護和升級都需要巨大且持續的成本投入。除了軟體之外,一般還會涉及服務器硬件的投入,服務器還是需要專人養配,因為服務器一旦除了問題,企業數據的損失是及其致命的!
而採用SaaS模式,用戶不需要部署自己的服務器,軟體開發商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線下運維人員,SaaS模式擁有高可用性、應用高可配置性、功能服務的高擴展性,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靈活配置,使用效率高。這裡稍微延伸一下什麽是IaaS、PaaS和雲端計算。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凈水設備就屬於基礎設施,設備可以出租給企業和家庭使用,他們同樣可以喝到乾淨的水;
PaaS:平臺即服務,現在就算我們家裡沒有安裝自來水,通過某礦泉水商城可以在網上下單,人家直接把乾淨的水給你送到家門口,我們享受平臺帶來的直接服務。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有優點也必然會存在缺點。SaaS產品與生俱來的的幾個缺陷主要有:軟體控制權、消費者基數、性能瓶頸、安全問題。
我們來簡單說一下這幾個問題,首先與企業內部部署的軟體不同,由於SaaS軟體被擊中托管在服務提供商的Web服務器中,所以租戶無法控制所有的軟體應用程序。
SaaS化的軟體比企業自行部署的軟體獲得的控制權更少,租戶可操作的自定義控制權極度有限。對於這種多租戶共同使用一套應用產品的模式來講,很多消費者還並不能夠完全認同,就像有的人寧願自己買保險櫃把錢放在家裡,也不相信銀行一樣。
另外,由於這種多租戶共享使用的方式,隨著使用節點的增多,必然帶來服務器性能的下降。不過,這個方面的問題現有的雲端服務提供商都能夠輕松應對。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應用的共享使用,數據的安全問題了。
這也是SaaS產品必須慎重對待的一個方面,比如:數據的隔離、敏感數據的加密、數據訪問權限控制等方面都需要去解決好!
不同類型的SaaS產品,由於要面對不同的用戶需求,可能在產品定位、功能服務上有所不同,剖析SaaS產品的共同點。我們會發現:任何一款產品都具備以下幾個共同的核心組件。
做一個優秀的、可靠性強、好用的SaaS產品還是比較困難的,多租戶的權限設計、數據安全,功能服務的模塊化設計,高可擴展性的支撐,熱部署等等。任何一個模塊的成功之路都比較崎嶇,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每個組件的具體作用了。
技術上的架構和實現可以保證SaaS產品的穩定性,但一個產品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須依賴產品功能層面的設計與業務流程的梳理,以及業務權限的設計。
不同類型的SaaS產品對應的是具體的業務場景,業務訴求和業務目標,我們可按照自底向上構建,自頂向下體驗的方法梳理產品的業務模塊,主線業務流,在功能設計初期明確產品的商業模式,按照免費功能服務、增值服務和第三方服務進行分類以構建產品的業務生態。
產品的設計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開放互聯實現價值,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需要界定好核心與外沿的彈性邊界。這也符合SaaS產品的高可用與可擴展的核心定義。
另一個方面,在功能功能權限的設計上,建議采用權限前置,角色後置的思想。(權限前置:解決的是功能與資源的關系。角色後置:解決的是用戶與權限的關系。)
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滿足具體租戶對產品角色的可配置性,滿足不同租戶的個性化權限配置與管理。這部分大家可以詳細了解一下RBAC角色訪問控制模型,會有詳細的介紹。
說到這裡,SaaS模式的優越性顯而易見,這種模式是主流趨勢,但在傳統模式向其轉變的過程中必然會有陣痛期,也會面臨各種問題和阻礙。這些問題來自於企業內部的冒進,資源評估的大意;也會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企業用戶的抵制和質疑。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量平衡“錢放保險箱和存銀行”的這種選擇焦慮。
產品SaaS化後企業換血新生的案例非常多例如微軟與Adobe,SaaS模式下B端產品生意逐漸在C端化,對於處在產業網路浪潮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