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精選文章 斜槓青年的未來與建議

斜槓青年的未來與建議

1627
0

斜槓青年的未來與建議

其實,“斜槓青年”跟多棲明星有點相似,很多明星在演員、導演、歌手、主持人等身份之間來回切換,有些人甚至還能跳出演藝圈,來個大跨界。比如說大家熟悉的小旋風林志穎,不僅能唱歌、演戲,還是職業賽車手及成功的企業家,每項事業都做到了令人驚羨的程度。

香港知名藝人:謝霆鋒除了唱歌和演戲之外,還經營著中國頂尖特效制作公司PO朝霆,壟斷國內的亞洲電影、世界電視廣告、跑車品牌等80%以上市場。謝霆鋒也是一個優秀的廚師,《十二道鋒味》播出後好評如潮,人們大呼意外,原來謝霆鋒還是個優秀的廚師!而換到普通人身上,多棲身份的職場人也就是現在俗稱的“斜槓青年”。在網路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由於技術幫助供需雙方解決了訊息不對稱的問題,使得人的角色變化更為便利。無論是在台灣還是世界範圍內,“斜槓”都是一股風潮。2016年,在美國,自由職業者的比例已超過了5300萬人,希拉蕊在演講時說,美國自由職業者占職場數量的三分之一,並有望在2020年達到二分之一。據統計,美國在2014年至2015年,遠程工作數量就增長了27%,每5個人中就有2個是在線上完成的工作。有機構預測,未來全球自由職業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萬億元左右。99JOB微型外包網的的一項分析也顯示,目前台灣兼職市場年規模約500億元;潛在兼職群體人數100萬,其中社會兼職群體人數超50萬,學生群體人數約20萬;潛在企業和品牌更是逐年攀升。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職場中,員工可能大部分都會成為自由職業者,而非受雇於單一一家組織與企業,而這一現象在目前已並不鮮見。就像很多Uber司機都是職場與社會人士在兼職從事,他們本身可以是教師、工程師、公司職員,甚至是公司高層,但他們另外的一個共同身份就是Uber司機。

“斜槓青年”是指不滿足單一職業、擁有多重身份的年輕人,他們通常會用“/”來介紹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畫師/攝影師。日前,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56.7%的受訪青年認為“斜槓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充實生活。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有句名言,“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在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化、精細化的當下,“斜槓青年”的出現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突破行業界限,尋找自主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斜槓青年”需要的並不是特立獨行的標簽,而是努力探索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編織更加豐富多彩的“意義之網”。

在台北市的樂業街黃昏市場,每天晚上六、七點左右,都會有一位年輕人來擺攤賣水果;由於他的水果新鮮、價格公道,深受附近居民的青睞。通過攀談得知,這位年輕人也是一位“斜槓青年”,每天下班離開公司之後,他都會上演“變形記”,換上另外一身裝扮,過著另外一種生活,在台北生活非常不易,為了增加收入,不少年輕人都會成為從事多種職業、擁有多重身份的“斜槓青年”。  如果說有些“斜槓青年”身兼數職是出於經濟壓力的話,另外一些“斜槓青年”則完全出於興趣愛好。與部分人將工作僅僅當成“飯碗”相比,一些“斜槓青年”更加註重精神需要的滿足。這些“斜槓青年”找到了契合自己內心的價值實現通道,實現了與自我的和解、與群體的交流和對社會的融入;多元化、個性化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獲得了歸屬感與成就感。

在一個標籤論盛行的時代里,“斜槓青年”並沒有遭遇汙名化,反而能夠給一些年輕人帶來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與那些躲進自己的小天地蹉跎歲月的“啃老族”相比,“斜槓青年”在努力編織自己的“意義之網”,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質、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任何身份標簽的流行,都是為了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面對“斜槓青年”,我們既要看到蘊藏其間的積極心態,也要讀懂年輕人的現實焦慮。提高年輕人在市場中的機會和待遇,讓他們活得更加體面、更有尊嚴,“斜槓青年”的城市融入,需要更多的制度護佑與人文關懷。  年輕人的成長成才,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看上去很美好的“斜槓青年”,也存在著一些短板與不足。不論是缺乏一項突出的技能,還是“斜槓青年”會增加職業規劃的迷茫感,抑或影響工作質量,“斜槓青年”不能沈迷於“作家裡最會攝影的”或“攝影師裡最會寫作的”這樣的自嘲,而是要努力扮演好多元的社會角色,在多重身份中尋找平衡 “斜槓青年”將會是之後的生活百態,台灣年輕人非常值得好好省思。

-Kevin

留下一個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