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開始拍VLOG你一定要注意的VLOG新商業模式
自從歐陽娜娜把Vlog這拍紅之後,不少人期待Vlog成為下一個風口,但是幾年過去了,Vlog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火熱。Vlog作為當下最新鮮的內容形式,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追捧。在Vlog中,Vloger提供了另一種生活視角,生活的新鮮體驗,至於觀閱者,有的則是為了填補空虛,有的是為了尋找生活儀式感,有的卻是抱著對Vlogger的好奇與窺視欲而來。
那麽,什麽是Vlog?
Vlog = Video + Weblog/Blog,直譯過來就是「影片播客」。它以記錄、分享生活為主,拍攝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出鏡,與短影片相比它更私人、更生活化。早在2012年,YouTube上便出現了第一條Vlog,隨後不久,Vlog引爆國外的內容市場。有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1月19,YouTube平臺上每小時就會產生2000條Vlog作品,我們來分析一下Vlog的新生態。
一、身在Vlog,心在「荒」
與短影片相似,Vlog的受眾面很多廣,上至大牌明星,下至青年,都是它的「信眾」。與短影片有所不同不同,Vlog最大的特點就是非虛構。Vlog具有較強的人格屬性。即每條故事的內容都應是真實的記錄,而非彩排。它不是表演亦不是短劇,如果像是那種劇情走向的短影片內容都不能稱作是Vlog。正因為無關劇本的寫實,與隨手即拍的親民,讓Vlog比傳統的影片廣告更容易打動用戶。
1.無法快速風靡
從本質上看,Vlog更親民,更應該成為用戶的寵兒的,風靡期的到來只會早不會晚。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其原因可以分為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其一,用戶習慣。Vlog的記錄屬性讓它難免會呈現出流水帳的現象,冗長、碎碎念的表達方式與現如今的快節奏、快餐式生活相悖,更不符合用戶對於內容消費的偏好和習慣。
其次,Vlog的對手眾多。拋開短影片不提,作為一個悠閑娛樂的影片類內容產品,它所面向的不僅是也同類影片內容——綜藝、網劇、直播等,還有咨詢類內容產品,以及各種中小手遊。
用戶時間早已被各種娛樂休閑類內容分得七七八八,此時入局,能夠搶奪的用戶時間多為碎片式時間。因此,短小精悍的短影片仍站在不易撼動的位置,Vlog很難能從中分一杯羹。
2.始終無爆款
到目前為止,市面上仍沒有一個能夠稱得上是爆款的Vlog。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可以將它與網路上,迅速爆火的兩款影片內容做一下比較。
短影片: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內容之間的模式化模仿與有套路化演繹,形成了短影片的現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短影片一直爆款連連,畢竟火了才有人模仿你。
因此,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麽Vlog沒有短影片爆得多且快了。畢竟,沒有特殊的情景沒人會稱贊一個陌生人的心情日記。
直播:
我們將進度條拉至直播行業剛興起時,那時的直播的內容真的很無聊。現在的Vlog與直播真的很像。這種像不僅僅是停留在內容方向上,而是內容消費者的心理:
其一,好奇心、窺探他人隱私;
其次,從他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地方,獲得認同。
再或是用他人充實的生活來填充自己日常的空虛。
但是像並不代表一樣。直播與Vlog最大的區別在於,直播的即時性。在直播中,觀眾與主播之間能夠即時交流,更快且有效的了解觀眾的所思所想。而Vlog是通過剪輯的影片分享,與直播之間缺少了一點靈魂——「用戶需求」。這也讓Vlog變得更像是流水帳了。
因此這也就是可以解釋為,什麽同為影片內容,別人爆款連連,而Vlog卻一直停在風口駐足不前。
二、問題有了,出路了呢?
難以做出爆款的Vlog,罪不至死。失去了爆款選項,卻讓它有了更高一層的想象。
- 較長於短影片的時長,Vlog給予了品牌商更多的想象空間
主題、時間與心情,不僅引起了消費者的共鳴,更是用Vlogger們所分享的真實經歷, 拉近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從而塑造了Vlog溫情形象。
- 普通人難以變紅,卻是網紅、明星的新擂臺
其一,明星代言更直接、更具生活化,粉絲也會買單。
其二,日常向的屬性,讓許多急於重立、另立人設的藝人有了捷徑。針對每個藝人,各公關團隊都會為其私人訂制的人設形象。長期維持下去,觀眾也會買帳,圈粉引流只是時間的問題。
其實,據目前許多平臺多提供的獎勵機制來看,現在很多頭部Vlogger已經完成變現。隨著品牌商的需求與日俱增,不難看出,平臺大力扶持Vlogger的背後,其實是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內容生產-聚攏用戶-塑造IP-粉絲變現」的定律。這是一條所有內容創作者都必去經過的賽道,在這個定律下,UGC之魂將再次被Vlog的到來而驚醒。